close

《歡樂時光》Happy Hour 2

《Happy Hour》  濱口竜介 / 日本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的話】by 郭敏容

「焦點影人:濱口竜介」 篇 

 

昨晚接近半夜一點的時候,爬起床看317分鐘的《Happy Hour》

 

「今天晚上大概會失眠吧,那還不如看電影到天亮。」然後,一直想/需要重看這部片,也正好是對的時候。看了一個小時,調呼吸,也終於累了,回到床上深眠,早上再把影像檔的第一段看完。

 

第一次看《Happy Hour》時,是凌晨四點開始,突然醒來就睡不回去了。也突然覺得此時適合看這部長片,當時已經拿到試看連結好一陣子,但想到五個多小時,就一直拖著,那次以為看一看就會感到疲倦回頭睡覺,結果一直看到結束。結束時還想:不要停。因為想要陪這四個女主角繼續過生活。看完片,忍不住在臉書上留個記錄,想說還要多久後才能跟大家分享是這部影片啊。

 

邀片的時候,原本是出於好奇,詢問製片公司能不能多提供一些導演的前作,畢竟濱口竜介不只是在台灣完全沒聽過,在國際影壇上也沒太多資料可查詢,當時這部片在盧卡諾影展做世界首映,停留短暫沒機會看到,碰到的人說:這部片非常好看。


「五個多小時啊。」
「哈哈,是啊,不會後悔。」
「這導演是誰啊?」
「嗯...好像拍過一些片吧。」平常像是資料庫的人,也說得很沒把握。

 

《歡樂時光》Happy Hour 1

《Happy Hour》  濱口竜介 / 日本

製片公司寄來連結,從他的第一部長片《暗湧情事》(Passion)開始看:他一直在處理的人群關係,人在社會共識下的壓抑和逆反:人的秘密、爆發、難堪,在這部片的第一個重頭戲生日晚餐,就精彩的呈現。這部片餐桌上的爆發,房間裡的來去、錯過、彼此猜心,都可以在後來的作品看出發展。這位在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師承黑澤清的導演,在《暗湧情事》這部畢業作品發表時,在國際影壇算受到不少關注。因為暗湧情事》的成功,他有機會拍較具規模的商業製作,日韓跨國合製的《景深之中》(The Depth)就是這樣的首次嘗試。這部片是屬於較不濱口的模樣,也在此之後,他發現他無法跟主流模式的預算管控、演員主導等思維下達到創作自由,對作品是種傷害,決定了從此走獨立製片的道路。

 

《景深之中》The_Depths

《景深之中》 濱口竜介 / 日本

我接著看的是《親密》,也是一部長達255分鐘的電影,這部片除了濱口對關係、創作與生存的繼續摸索外,藉由拍攝劇團決定角色、籌備的過程裡,從攝影機拍攝演員,拍攝角色所呈現的人際關係,再帶入他對肢體的嘗試,人所受社會的壓抑、人與人之間的暴力,演員的身體是如何呈現,互動。濱口和這群參加演員課程的學員在工作坊拿著劇本一同討論、修改三個多月,他說,雖然很短,但他在其中所得到的經驗,對他之後的電影製作有著極大地影響,即使並非明星、非專業的演員,他們在攝影機前所呈現的光芒,讓他從商業電影的取捨間解放出來。

 

《觸不到的肌膚》Touching the Skin of Eeriness

《觸不到的肌膚》  濱口竜介 / 日本

染谷將太演的「短片」(54分鐘)《觸不到的肌膚》英文是Touching the Skin of Eeriness,日文直翻是「觸碰到不舒服物體的肌膚」,是一部試著在對白與肢體間找到呈現溝通、試圖用動作來敘事,我自己覺得像是部舞蹈電影,很有意思,這是未來濱口將會和同批演員合作長片故事的前傳和「預告」,希望導演很習慣和非職業演員的合作後,會再遵守他和這些職業演員的約定,有天會再回來拍完這部長片。

 

這個時候的我,已經決定要做濱口竜介的專題了。雖然對他的文字資料了解還是付之闕如,雖然他的影片一部317分鐘,另一部255分鐘,雖然他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背書的影展得獎記錄(除了勢如破竹的Happy Hour》,再怎麼好看,以這樣的片長,在影展得到觀眾票選獎真是太出乎人意料),而當時製片導演還在跑影展、日本忙上映,也沒辦法多幫我們提供導演的背景,於是從網路上找到的長篇日文訪談,用google翻譯判斷哪篇對導演介紹比較多,再請人幫忙發翻,終於有個一、兩篇訪談稿,讓我們多了解導演的背景和創作想法。譯稿回來時,大家讀的呵呵笑,真是個幽默的人,不斷的出現:「當時我不懂助導要幹什麼,我又不是個討人喜歡的人,就這樣被前被欺負了,我好擔心他們看到這篇報導喔(笑)」,或「參加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面試時,黑澤清導演跟我聊很多,我想應該會上吧,結果還是落榜了」這種很可愛的自嘲。

《說故事的人》Storytellers 1

《說故事的人》濱口竜介 / 日本

 

然後看到《說故事的人》,我後來才知道,這部影片是他從2011東北震災後,跟紀錄片導演酒井耕一起拍攝的「東北記錄映畫三部作」的第四部作品。應該是因為到這個時候我對濱口作品的熟悉感,說故事的人》我看了大概10分鐘就開始開心的想流淚,他就是一部好簡單的紀錄片吶。幾個老人家坐在一起談他們記得的故事:「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是猴子娶媳婦,故事是這樣的...」,其他的老人會對所述說的故事提出他的記憶,他小時候的想法和長大後的解讀,故事背後的警言和老人家的年歲、時代的改變,就在這述說裡翻轉、重新解釋,也彼此了解,另外一幅圖的流傳如何見證超過百年的家庭面對三次地震...

 

《說故事的人》Storytellers 3

《說故事的人》濱口竜介 / 日本

 

濱口在看人,在從如此簡單的述說裡,把人的溝通拆解到最基本的對話,認識,而又從這像儀式般地自我介紹,講述,談社會、談歷史,如此親密,又如此宏觀。

 

所以我興奮的把《說故事的人》邀來了,才發現前面有三部曲,看了三部曲,我又猶豫了:「那個...我可以再加三部片嗎?」


「一次要加三部嗎?」
「因為是三部曲。」
「你是說:在317分鐘、在255分鐘,在沒有人知道的導演專題後,你要再加三部曲?」
「這個專題有染谷將太啊。」
「.......」

 

《暗湧情事》Passion

《暗湧情事》濱口竜介 / 日本

 

《Happy Hour》是濱口竜介的集大成之作。《暗湧情事》是30歲上下男女,《Happy Hour》是四位將近40歲的女性的家庭、友情、愛情、偷情、社會壓力、面對、逃脫,簡單的說:如你我般的平凡角色的生存,在日本社會的生存。人的禮數、規範、情感與理性、對於彼此接觸的重新認識與渴望、對於不可能認識他人的了然於心,對於人生繼續往下沒有奇蹟的正視,這部影片長,因為導演不願意用戲劇性(dramatic)的故事,但在每一個場景、鏡位、眼神交換、語言,都充滿戲劇的張力。那讓你如被催眠般的一直往下看五個多小時,並且在這五個小時間,調整你的呼吸,看你熟悉以為平凡的人生,是如何轉變的,那一開始,都只是四個女人相約下一次出遊的時間。

 

《Happy Hour》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看的故事,我很希望很多很多上班族能來看。電影的主要消費群是年輕觀眾,以台北電影節的主要觀眾群分析,也是偏年輕,但我希望像這樣對剖析關係的影片,能讓30、40歲代的族群看到。


如果用通俗的說法,這好像也可以說是一部療癒系電影,但他不是用直接的溫馨給你療癒的假象。
如果用文青點的說法,導演說他覺得攝影機的夢想,是「把把約翰卡薩維帝的情感用小津安二郎的攝影機位置給拍出來」。

如果在三部曲剎車前的「你在想什麼」,我還做了什麼「你覺得自己是還沒死透嗎」的舉動,就是我發現我把這部5個小時長片的導演映後QA放在中山堂。

 

嗯,就這樣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peiff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