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樂園地方》  希納阿坦因迪那    伊朗 / 德國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的話】 by 郭敏容

「國際新導演競賽」入選片單篇
 

台北電影節今年「國際新導演競賽」的入選片單花了很久才出來,因為討論了很久。

不只是節目組,‎電影節一起看片的同事也參與討論,把影片再看一次,交換看,再找人看,符合資格的都調出來看。‪影片的選擇不只是好不好,我們也談影片取捨的原因,‪想要凸顯或鼓勵的方向,也一直將台北電影節的精神與初衷放在心底。當片單截止的時限和壓力在眼前,我們還是繼續討論,所以辦公室常出現的哀嚎是:「怎麼還沒決定!」
 

今年「國際新導演競賽」的入選影片有七部影片是第一次執導的作品,‎五部女性導演作品,區域有資源豐富,觀眾熟悉的韓國、‪‎法國、‪比利時,到這幾年產出總是讓人期待的捷克、‪‎伊朗、‪伊拉克、‎哈薩克,到今年表現十分亮眼的突尼西亞,我們也很驚喜的尼泊爾、‪蒙古、‪緬甸,當然還有我們自己土地。原本我們還希望選一部迦納的片,但最後礙於篇幅只能放到觀摩。

就台北電影節的體制和資源,我們很難做到國際影展有區域專責或單元專責的選片人,去挖掘、培養區域間的人際脈絡,讓我們能夠做到「‪‎挖掘國際新銳」這樣的題旨,國際的影片,我們通常是從‎國際影展、‪‎國際片商、‪自行投件的影片、‪獨立製片給我們的聯繫所取得。這幾年來我們也追蹤國際新導演的作品,希望能邀請來電影節做首映,但當這些影片去了坎城,他的下一站通常是釜山(即使外頭仍在詢問釜山今年會不會辦,但我知道會辦的)。


《暗夜迴路》朴洪敏  南韓
 

「國際新導演競賽」的影片都是放在 ‪中山堂放映,那是現在 ‪一般商業戲院都少見的近600席座位大廳,影片和觀眾間的對話和共鳴,也很重要。今年的12部影片有

🌟低成本的類型嘗試(南韓的《暗夜迴路》),

🌟以成長影片來反應社會、政治的轉變(突尼西亞的《革命前夕的歌唱》(As I Open My Eyes)、

🌟以色列的《沙漠心風暴 (Sand Storm),

🌟或進階版成長變形哈薩克的《折翼少年殘酷記事》(The Wounded Angel),

🌟雖然是歐洲式的煩惱,但從中看到導演如何掌握角色間的張力和增加青少年懷孕這樣事件後的社會面向(比利時的《寶貝守門員》),

🌟或是一個表面無傷的家庭劇,如何縝密的安排劇本,讓一個通俗劇在影片後段猛烈給人一擊(捷克的《家庭拼圖》),

🌟從驚人的構圖和透過影像來展現女性在社會的處境及隱藏的危險(伊朗的《樂園她方》(Paradise),本片未經許可拍攝,所以片尾的演職員表,許多是假名,在盧卡諾影展首映後,也一再傳言導演大概回不去伊朗了),

🌟在吵雜混亂的流浪劇團看人生聚散,也看導演調度大場面的功力(法國的《流浪劇團之家》(Ogres))。

🌟自編自導自演的德國/蒙古《海蒂不分類》(Don't Look at Me That Way)

🌟及緬甸/台灣《滾弄 / Not Burma Anymore》(Not Burma Anymore),不管是自己的或是挪用的生命,說故事的人以讓人無法預期的轉折繼續吸引你看她/他的哲學,生存環境,或捉摸不定,或叨叨絮絮,進入他們的世界驚喜或會心一笑。

🌟我覺得《只要我長大》是這個時期的《熱帶魚》或《海角七號》,看完這部電影的人都是開心的說:「我蠻喜歡的耶。」她寫實但不訴諸苦情,她讓孩子開自己的玩笑,但那笑話刺回社會,她想反映部落問題但她讓角色先在觀眾的心裡成立,她溫柔但不做太浪漫的夢。


《只要我長大》  陳潔瑤    台灣

邀請《滾弄》和《只要我長大》的導演寫入選感言,分別如下:

「我的創作養分來自台灣這塊土地,歷時兩年的第一部長片能在電影節放映,這份肯定很重,但也讓我非常開心,讓我有繼續說故事的動力。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緬甸,看到「果敢」這個華人民族,講自己的故事。」—— ✨王子杰,《滾弄 / Not Burma Anymore》

「很高興第二部劇情長片,入圍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我始終覺得原住民的題材走的出國際,也回得了家。而身份是一種力量。身為台灣原住民導演,能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導演一同入圍,深感榮幸!!」——✨陳潔瑤,《只要我長大》
 

今年入選的12部電影,只有4部不是國際合製,這也是目前的電影現況,有不少電影需要尋求本國以外的資金(《折翼少年殘酷記事》《尋找奇鷄》等),也有不少導演是跟《滾弄》的導演一樣,在他方得到能說故事的方法、資源、想法,再回本源梳理故事(《革命前夕的歌唱》《海蒂不分類》)。從這裡吸取養分的導演,講關於身份的故事,這是台北電影節今年「國際新導演競賽」的選擇。歡迎影展期間來看片見證,喜歡電影的朋友,這個單元不會讓你失望。


入選名單請點此

 

arrow
arrow

    taipeiff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