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703_中山堂_殘酷少年折翼事件QA_03.JPG

片名取名於一幅芬蘭畫家Hugo的畫作,是如何構想的?

有一次無意翻到看見這幅畫,其中關於敬神、虔誠的東西啟發了我產生了這部片子。

影片中「命運」、「墮落」、「貪婪」、「罪」這四個主題與四個故事的關係是?

我幫每個故事定奪。四個獨立的故事雖然是獨立的,但是希望把「折翼天使」的概念貫穿全片。四幅圖畫同樣出自Hugo之筆,而每個男孩象徵著在生命中所承擔的重擔。以樂觀的態度給影片作結:和原作所述一致,安排最後一個故事中的男孩身體內「生長」一棵樹,用來表達生命的延續。

能否聊聊「罪」的部分?

傍晚停電這個情節與我所想展現人生的黑暗面不謀而合。就像阿斯蘭一直渴望當一名外科醫生,最後卻親手斷送了一個新生命。

觀眾現場提問

能否解釋鏡子元素中的隱喻?

人透過鏡子認識自己。在我看來,認識世界從認識自己開始,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自戀者。

用「罪」的概念談墮胎,請問在哈薩克墮胎是合法的嗎?

雖然是合法的,但是墮胎就意味著終結一個生命,在道德上還是受譴責的。因為親手斷送掉一個新生命,男主角心中難逃「罪」的討伐,他對生命的惋惜轉移在樹上,用「樹」來延續生命,也是贖罪,以得慰藉。

故事中的四個男孩都面無表情,是有代表什麼嗎?

主要不希望演員的表情搶戲,四個男孩都是屬於在人格上比較強烈的,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情感。演員並非工具,亦不能喧賓奪主,這部影片最主要講的是關於對世界的認知。

為什麼選用青少年作為主角?未來還會繼續做關於青少年話題的電影嗎?

我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在探討青少年的問題在第一部因為只有一個人物,調性比較冷。而第二部有四個人物,相較於前一部,調性更溫暖。其實之所以選擇拍青少年話題,是想藉青少年的視角來解答一些關於人生和世界的問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 台北電影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peiff2016 的頭像
    taipeiff2016

    2016台北電影節

    taipeiff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