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日喃喃》是沈可尚導演的作品,沈可尚導演多次入選台北電影獎,也曾經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這部作品講述他拍了三位肝癌的病人跟他們的家人,用比較冷靜的風格,表達出他們之間日常生活的樣子。

《門》在講述金門人對於兩岸之間問題的認同,很奇妙的地方在於,金門人不會說自己是台灣人,老一輩的金門人可能很想回到大陸,但是比較年輕的金門人則是被迫到大陸去工作,但內心是非常想回到台灣的。

《蘋果的滋味》是李惠仁導演的作品,李惠仁導演曾經以《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得到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這一部紀錄片跟導演以往的片比較不一樣,以前會以侵入式的方式,去講述那樣子的社會現況、社會議題的公平。這次導演提供了比較不一樣的角度,讓大家來看見壹傳媒對台灣的影響。

今年紀錄片真的非常精彩,大家可以開始預測百萬首獎會由誰奪下,而且每一部的議題都非常不同。接下來短片跟動畫片的部分,我們請華盈來跟大家介紹。

今年的短片相當多元,像是全世界都很熱議的新移民社會議題、經典文學的改編、甚至有超寫實的呈現方式,都可以在今年的短片看到非常精彩的表現。

《禁止下錨》的曾威量導演是來自新加坡的新銳導演,這是他的第三部短片,這部片也獲得了柏林影展奧迪的最佳短片。移民工人透過各種方式來支付來臺灣的第一批仲介費,要償還債款還要改善家境,對他們來說小孩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再來是《巴利冰》,來自馬來西亞的新銳導演徐家誠,敘述小哥哥為了用自己打工的薪水償還爸爸的賭債,只好帶著小妹妹去找媽媽。

再來是《世紀末的華麗》,沈可尚導演的作品。這是文化部閱讀時光短片系列的作品之一,由入圍三部作品的許瑋甯飾演的美麗女主角,以華麗的姿態游走於80年代,她燃燒了青春去成就她不羈的生活與愛情,有非常濃厚的復古風味。由朱天文同名小說改編,成品非常令人驚喜,這麼一部自述性的小說,要怎麼樣轉換成影像?沈可尚導演今年同時入圍紀錄片跟短片,可以看出來他多元的才華。

再來是《漫長告別》,是就讀世新廣電的王君弘導演首次執導的短片。青年的自己與成年的自己在虛幻的時空中相遇,他跟自己對話,也跟未來對話,呈現影像、記憶跟時間,還有存在的探討與深刻的省思。

《給愛麗絲》來自西班牙的導演文二北投,這是他首次入圍電影獎。本片是去年的高雄拍作品,以臺灣經典的垃圾車音樂「給愛麗絲」,搭配交互問答的方式,交錯男女之間的真實和虛幻。影片中的光頭男主角張再興,不知道大家對他有沒有印象,他很常飾演小混混的角色,他自己本身也是導演,已經有三部短片作品。

《成吉思汗征服月球》這部片非常的特別,是楊斯茜在南加大的畢業製作,是一部少見從後製、服裝、配樂都非常豐富的短片作品。故事是將歷史人物成吉思汗與科幻因素連結的寓意故事,東西文化融合,題材非常特殊。這部片如果是短片導演看到,都會說「哇,這個預算真的很高」,才能夠拍出這樣的場面跟有這樣的後製效果。

《我要和你在一起》是王天佑導演2015年高雄拍的作品,首次入圍台北電影獎。以車擬人的方式來對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意的故事和幽默的對白是短片近年少見的黑色諷刺喜劇。年紀比較輕的觀眾,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霹靂遊俠李麥克,裡面就有跟車子對話的過程。有趣的是,導演只花了兩天的時間就把劇本寫完了。

再來《妮雅的門》,是馬來西亞的廖克發導演第二次入圍台北電影獎。妮雅是一個來到台灣工作的菲律賓籍女傭,她和她的雇主之間隔了一扇房門,她把房門鎖上卻因此引發跟雇主的衝突,深刻的表現出外籍勞工離鄉的無奈和生活中面臨的困境。這部短片去年在釜山拿到了最佳短片,導演也有另一部紀錄片作品《不即不離》入圍觀摩片,等一下也會介紹。

再來是李康生的《一念》,今年他以導演的身份第三次入選台北電影獎。這是非常李康生風格的一部短片,片中李康生出現在西門町的每一個指標性場所,可以看出他的處女作《青少年哪吒》就是在這裡拍攝的,而二十年後李康生又回到了這裡,但這次他拍攝的是他自己。

《降生十二星座》是廖士涵導演的作品,改編自駱以軍的同名小說,也是文化部閱讀時光短片系列作品。男主角以電動「快打旋風」裡面的人物春麗作為謬思,來追童年時代讓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孩,還有一些魔幻超寫實的操作方式,值得大家看看,非常特別。

以上十部入選短片作品,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短片創作者非常多元,有來自新加坡、來自馬來西亞、還有來自西班牙的台灣女婿文二北投,雖然住在台南不是住在北投,不知道之後會不會改名成文二台南……他取這個名字是因為之前在日本唸書。總而言之,大家可以在短片裡看到另外一種不同的台灣創作者風貌,可以跟紀錄片的形式,或是劇情片中類型片居多來對照,從台北電影獎入選的40部作品裡,找到一些台灣影像創作的端倪。

 

 

接下來是動畫片。

 

動畫片可以看出臺灣動畫人才的企圖心,使用的創作媒材有手繪、炭筆、3D、偶動畫,故事性也擁有溫暖、黑暗、外放跟內省各種類型,非常引人入勝。

《褓姆》敘述一名渴望擁有小孩的女殺手和一名冷血的男殺手,兩人在晚上前往公寓要刺殺一個毒蟲,可是卻在兇殺現場發現了一個嬰兒,兩人會產生什麼變化及火花呢?作品充滿陰鬱黑調,挑戰正邪之間的模糊地帶。這部動畫是比較電影風格的,故事也是動畫裡面比較少會去講述的。

再來是《撞擊測試》,導演薛佑廷首次入選台北電影獎,曾獲得洛杉磯國際動畫電影獎提名。透過將汽車撞擊人偶擬人化的手法,在現實與夢境間,沒有對白,試圖追尋、留下自我存在的證明。

《缺耳朵的人》是政大廣電系房星余、徐安妮兩位導演的共同創作,也是入選作品中唯一的停格偶動畫。美術系的學生渴望能成為像梵谷那樣的成功藝術家,於是割下左耳,但他能夠如願以償嗎?

再來是《森林秘境》,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受到自然的感召,身體與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是陳昱伶導演的第三部作品,導演擅長用手繪風格表達對環境議題的關心,是一部滑稽又自然的動畫。

 

《午》是楊子新導演的第二部作品,用剪接的方式呈現出台灣一個日常又舒服的下午,其中出現了不少像台灣小吃、學生的生活片影…等在地風情,簡單又溫暖。

《詩篇73》是黃威凱導演的第二部作品,這部動畫試圖在視覺跟聽覺上詮釋聖經中的詩篇73篇。這部作品是古代以色列的一位敬拜領袖「亞薩」的內心獨白,影像風格強烈,構圖也非常具有巧思。

《病態建築症候群》兩位導演陳君典和楊鎮宇都不是動畫本科系出身,但這次使用炭筆素描的方式呈現,視覺非常的強烈。片中反映目前社會上土地建築、都更這些議題,讓民眾去思考土地跟人之間的關係。

《春雨》的紀柏舟導演已經多次入選台北電影獎,這部是去年入選作品《暖冬》的續集,內容具有傳承意味,當中也描繪出不少台灣的符號,透過柔和流暢的畫風,講述一個報恩跟成長的故事。

《暗河》的吳德淳導演曾分別以《簡單作業》跟《花城之怨》兩度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動畫片,這次是他的第四次入選。《暗河》以剪紙的動畫呈現,美術風格鮮明、成熟,他善於用台語說書人的方式,帶領觀眾投入他所呈現的在地風情。

《根.更》是陳柏謙導演首次入選台北電影獎,藉由男主角由幼年至老年,描述在人生不同階段,面臨都市建築建造變遷的處境和心情寫照,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

今年入選的十部動畫片裡,可以在一個場次,也就是60分鐘內全部看完。當時評選評審在看動畫片時,有一點像是以策展的角度,將所有的動畫片裡面不同媒材的呈現、不同的製作方法全部都構想在一起。看動畫片單元可以看出臺灣動畫產業,學生的嚐試還蠻豐富的,動畫片也是最沒有包袱的創作型式,但也最需要耐心,所以希望大家可以進戲院支持他們。

今年「台北電影獎」入選作品非常多元,今年創作者在議題上都在思考可以與觀眾溝通的方式,希望大家可以支持台北電影獎。剛剛有提到觀眾票選獎,是由各位觀眾一起決定,所以要記得在看完作品後撕下評分,投進箱子裡面,而觀眾票選獎也會與我們所有的獎項在7/16頒獎典禮當晚頒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北電影節
    全站熱搜

    taipeiff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